再穷不能穷干部就是一种特权
“再穷不能穷干部”就是一种特权
新闻背景: 黑龙江贫困县巴彦县人民法院院长刘玉海,购置并驾驶一辆价值75万元的豪车。当地法院还存在公车私用等问题。对此,国家行政学院公共行政教研室主任竹立家表示,自己曾实地前往多个贫困地区调研。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再穷不能穷干部”的现象。 问题一:监督机关缺位 公务车采购应本着低消耗、低配置、增量趋减的发展势头。在这样的背景下,巴彦县法院院长驾驶价格昂贵的进口品牌车辆显然不合时宜,与公众期待相悖。这也恰恰暴露出一个极大的问题:在很多地方,都存在“再穷不能穷干部”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相对偏远、欠发达地区,由于外界监管不足,当地监督机关严重缺位,更易出现官员贪腐现象。 问题二:让亚腐败显形 “再穷不能穷干部”何以会发生?在竹立家看来,多出现在欠发达地区的此种怪现状,既关乎监督力度,也与人大职能的严重缺位有关。以上理由当然切中实质,但是,就算外界监督和人大职能持续发力,就能对一些地方干部的自肥行为形成足够威慑力吗?未必。从本质上说,“再穷不能穷干部”行为只是一种亚腐败,我们必须寻求刚性突破口。 问题三:与地区贫困有关 作为贫困地区特有的“再穷不能穷干部”的现象,事实上也是造成发展落后的根源所在。发展具有某种共生关系,也就是说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只有切身体会到了落后的坏处,才能真正激发出发展的动力和欲望。干部们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普通民众,甚至因为贫富差距,这种优越感更加得到体现,那么拥有发展主导权的干部群体凭什么要去改变? 问题四:是掌勺者自肥 “再穷不能穷干部”说白了就是一种特权,是掌勺者的自肥。在一些贫困地区,官员福利“鹤立鸡群”,一方面是为官者不自觉,另一方面则是监督机制的虚设和预算制约的漏洞。此前曾有调查显示,超八成网友认为,是否严于律己和严惩腐败应该是评价地方主要官员是否称职的首要标准。然而,在如何制约基层官员权力上,显然还需要更为健全的制度安排。 思考:为何越不发达地方官本位意识越浓? 首先是这些落后的地区往往地处偏远,缺乏足够多的外界监督。监督的力量少了,公权力肆无忌惮,自上而下逞官威摆官谱儿就顺理成章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越落后的地方越容易形成封闭的圈子,而封闭的社会圈又是滋养官本位最好的土壤。当然还有其他原因。因为地方落后,经济落后,观念也落后,官员缺乏现代政府的服务意识,爱逞官威。还有,地方穷,收入相对发达地区要低不少,从官本位的利益中找到一种补偿机制。 编后语: 要改变“再穷不能穷干部”的现象,必须改变对政府预算的软约束,让编制规范且细致的政府预算,成为套在乱花钱的基层官员身上的“笼子”。 当然,光套上“笼子”还不够,这把“钥匙”还得掌握在国家的主人们手里才行。